陕西省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教学质量监测A♡语文试题

15

陕西省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教学质量监测A♡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金太阳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菏泽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自新诗诞生之始,诗歌语言问题便成为其先天不足的一个典型症结。由于取代文言的白话乃借用西方语法结构而成形,因而新诗一开始便在语言上埋下各种发展隐患。在新诗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不断有诗人和学者意识到诗歌语言的问题,但由于他们长期固于“语言工具论”的认知范畴,将诗歌语言视为新诗的工具或载体,因而未能发现汉语作为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直至世纪之交,众多学者从语言哲学视角和语言本体层面进行探究,才重新发现了“汉语性”的重要性。那么,何为“汉语性”?对此,不同的诗人和学者怀揣不同的阐释与认知。学者曹顺庆曾指出,所谓“汉语性”,“不是一个语言学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学概念”,“不只是指表达层面的东西,而是指以语言为标志的民族文化的建构汉语”,他认为“汉语性”在语体层面上是指汉语传统所独有的直觉穿透性、直接呈象性、形态不确定性以及文体、表达的高度丰富性和灵活性等。诗人欧阳江河则指出:“如何界定汉语性”,不仅是工具理性问题、操作问题、表达或传播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心灵问题。”曹顺庆、欧阳江河都是从语言本体论而非“工具论”出发,对“汉语性”进行界定,虽然基本道明了“汉语性”的范畴界限,但内涵所指却并不明确。其他学者在使用“汉语性”的概念时亦大都模糊难定,其界限与内涵常与其他特点枝蔓纠缠,缺乏明晰的界定与指涉范畴。其实,“汉语性”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种的典型特征,其核心内涵涵盖了诗性、直觉性、典雅性、意象性、含蓄性、简约性、音乐性等特征,新世纪以来的诗人和学者对“汉语性”的探讨与发掘均是围绕此核心内涵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性”的内涵丰富博厚,因而诗人和学者们从古典诗传统中所再发现的“汉语性”表征不尽相同,各自的阐释与认知亦各有千秋。在古典诗词向新诗的转变中,从“文言”到“白话”的诗歌语言变革是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在新诗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诗歌语言依然处于不断的衍变中,“白话”“口语”对“现代汉语”的侵占导致新诗语言不断滑入“非诗”的质疑。究其根源,都可归结为“汉语性”的缺席。母庸违言,“汉语性”的缺席已成为百余年新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不良传统”。无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语言变革,还是“口语”对“现代汉语”的侵占,语言都被视为“工具”而非诗之本体,导致“汉语”本身的汉语性被解构、消弹而无法构建真正的诗语,从而导致新诗的发展一直陷入“汉语性”缺席的迷途。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