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5届全国高考分科模拟调研卷·(一)1语文答案

15

高三2025届全国高考分科模拟调研卷·(一)1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金太阳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年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试卷二语文
    2、2024全国高考调研模拟卷二
    3、2024全国高考调研模拟卷一语文答案
    4、2024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试卷5语文
    5、2024年全国高考调研模拟卷五语文
    6、2024年全国高考调研模拟卷五语文答案
    7、2024年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试卷二
    8、2024年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试卷2语文
    9、2024全国高考调研模拟卷二语文答案
    10、2024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试卷语文五
模拟卷·语文(二)参考答案1.C(“因为我国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还不够完善”错误,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材料二原文是“防卫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唯一判断标准是罪刑法定原则下的犯罪成立要件,而不是行为‘违反了正当防卫的规定”,并没有提及“我国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还不够完善”。)2.A(B项,“不能以防卫人和社会公众在行为时的认知为依据”错误,材料一说“不能仅将社会公众和防卫人在行为时能够认识到的事实作为判断资料”,这并不是说不能以他们在行为时认识到的事实为依据。C项,“那么就不能作为司法机关办理正当防卫案件的指引”错误,从材料二“这种解释方法对鼓励和指导公民合规防卫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直接作为司法机关办理正当防卫案件的指引”可知,选项表述缺少限定词“直接”D项,“对“紧迫不法侵害’和‘适当防卫'等客观要件的理解是正当防卫认定的重中之重”错误,材料二中并未提及正当防卫认定的重中之重。)3.D(A项,王某确实实施了侵害行为,李某对王某的侵害的反应是可以体谅的、合理的,故正当防卫成立B项,刘文经确实实施了侵害行为,王永强对刘文经的侵害的反应是可以体谅的、合理的,故正当防卫成立C项,该名醉酒男子确实实施了侵害行为,小超对醉酒男子的侵害的反应是可以体凉的、合理的,故正当防卫成立。D项,甲某在事发时有挑衅行为,导致双方发生斗殴,不具备正当防卫的前提,其行为在客观上不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的行为,故正当防卫不成立。)4.①论证结构严谨。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先由当下刑法理论的共识引出关于如何认定正当防卫中的侵害行为的话题,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阐述认定正当防卫中侵害行为的两种情形,思路清晰,富有逻辑。②论证语言精炼准确。运用了“较少”“一定的”“可能”“事实上”“普遍”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同时使用了“只有”“若”“既然”“只要”“即便”等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使得文章语言表达严密,恰当有分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5.①防卫人大多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在利益冲突的紧急时刻,很难精准辨认不法侵害的类型以及不法侵害是否仍在持续,也很难准确把握反击力度。②防卫人只需尽到一般人的审慎义务,按照社会公众在行为时的认知和判断实行防卫即可,由此所造成的损害结果不应由防卫人负责。③如果防卫人的防卫行为不完全合规,客观上存在危害行为,但只要其实际上保护了优越的法益并具备结果上的积极价值,便符合刑法目的,不应构成犯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A(B项,“马格维奇则温声细语”错误,从原文“不过这人…说话也是粗声嗄气”以及后文马格维奇的话可知,马格维奇说话并不是温声细语。C项,“这是因为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错误,从后文马格维奇吃东西疑神疑鬼的状态以及对“我”“没有带什么人来吧”的询问可知,我们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定的信任。D项,“但已经有自己的是非观,表现了‘我'对逃犯的蔑视”错误,“我”认为马格维奇像狗,只是针对逃犯难看的吃相而言,并不能反映“我”的是非观,也不能表现“我”对逃犯的蔑视。)7.B(“还暗示了当时的英国社会就像笼罩着一层迷雾”错误,属于过度解读。)8.①动作描写。“我”在面对那头戴着白领圈的黑公牛时,“抽抽搭搭向它告饶”,这一动作表现了“我”为偷拿肉馅饼而感到心虚。②内心独白。在“我”误以为找到马格维奇时,关于怎样把早餐送给他的内心独白,直接表现了“我”的天真,即使面对一名逃犯,“我”依然想用调皮的方式使他感到惊喜。③对话交流。“我”对马格维奇说“您吃得这样有滋味,真叫我高兴”,这一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对马格维奇的怜悯之心。(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①儿童纯真、懵懂,通过他们的口吻叙述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客观。选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皮普一次与逃犯接触的经历,展现了儿童眼中的世界,表达真实自然。②借助儿童的眼睛去看故事的发展,使得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对少年皮普前去寻找逃犯的过程中种种所见的描述,充满想象力,读来令人觉得新奇神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在儿童的视听下塑造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更加立体饱满。在少年皮普的眼中,逃犯马格维奇不仅有令人惧怕的一面,吃饭时的形象更展现了他令人怜悯的一面,这体现出马格维奇的多面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0.BEG(原文标点为:而左右以为不可。以先帝知臣特达如此,而臣终不免于患难者,以左右疾臣者众也。)11.D(B项,“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倾”指倾覆、衰败,与文中加点的“倾”意思不同。C项,“或不免于讲澼姚”的“或”指有的人,与文中加点的“或”意思不同。D项,文中加点的“就”指被,“金就砺则利”的“就”指接近、靠近,二者意思不同。)12.B(“苏轼因惧怕王安石一党的报复而辞官外逃”错误,从材料一“臣缘此惧祸乞出,连三任外补”可知,苏轼是自请出朝,外任地方官,而并非辞官外逃。)13.(1)等到(我)守丧期满入朝觐见,便受到神宗皇帝召见并回答了他的提问,(神宗皇帝)当面赏赐嘉奖激励(我),允许我在本职之外议论政事。(“服阕”“奖激”“言事”各1分,句意1分)(2)况且(我)在朝廷上最为孤立(没有朋党),身边亲近的人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只有(指望)你我兄弟的情分,试着向陛下乞求哀怜罢了。(“最孤”“为言”各1.分,“求哀于陛下”状语后置1分,句意1分)14.①苏轼认为,自己之所以得罪下狱,是因为王安石的同党担心自己被重新起用,便捏造流言,想尽一切办法编造罪名,置自己于死地。②苏辙认为,苏轼之所以得罪下狱,是因为他确实有轻议时政、狂妄褊急、缺乏思虑、不知收敛敬畏、诗文作品用词轻率的过错。(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模拟卷·语文(二)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5B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