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三模]2024届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2024.5)语文答案

4

[潍坊三模]2024届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2024.5)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金太阳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2、2024潍坊高三四月二模
    3、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2024.4
    4、2023-2024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语文
    5、2024年4月潍坊高三二模
    6、2024潍坊市高三模拟
    7、2023-2024潍坊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
    8、2024.4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9、潍坊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2024.3
    10、2023-2024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
(⑨听母亲一说,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无数次地陪母亲进山、出山“顶大用”的棍子。有时,如果酸束摘得不多,母亲手里、肩上可能会多几根木棍:顶端带个木钩的,用桶从井里打水时用;那种细长的,用作打枣竿、打核桃竿、夹柿子竿;那种粗长、直溜的,用作铁锨把、镰刀把、锄把;那种细而轻巧的,陆续多弄些,用来搭莱架,插篱笆,做蒸算…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数多,常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我拎起提水木钩,去井边“哗啦啦”打一桶井水,似打捞起无数清甜的岁月;杠起长竿去打枣、打杏、打核桃、夹柿子,忆起了和家人在树上树下一起劳作的欢愉;拿起铁锨、锄头、镰刀下地干点碎活儿,用着格外趁手,回来后,我将它们靠在墙角或挂在墙上,突然想到那些母亲从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水滑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伤。①上医院二楼时,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地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②母亲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从不离身。母亲的可行动范围也缩小了,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内。她坐在院里,还不时挥挥手中的木棍,轰轰鸡、扒拉一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她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柱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拄着我一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作者:张金刚。有删改)6.请按时间顺序概括母亲与木棍之间的故事情节,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①→②→母亲从山中带回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母亲不用“我”给她准备的木棍当拐棍→⑤→(④7.本文的叙述语言质朴无华,却又在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请对下列的句子加以赏析。(4分)(1)母亲叹了口气,一手扶着门框,一手颤颤巍巍接过木棍,边走边念叨:“到底还是拄上了呀!”(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山里归来,母亲肩上扛一口袋酸枣,一手握着镰刀,一手拄根木棍。(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9,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共11分)【文本一】印泥一开香扑鼻①印泥,素有“文房第五宝”之称,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它就是传达艺术的媒介物。②因其主要原料朱砂呈鲜红色,印泥古称“丹泥”“印朱”等。史书记载,印泥在我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是用黏土制成。春秋战国时,人们用简牍书写,传递重要文件时,为防窥视,便将简牍扎紧包严,外面裹上泥块,加盖印章,作为封缄标志,当时称封泥。隋唐时,语文冲刺卷(一)第3页(共6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