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教育] 2024年高考预测密卷一卷语文(全国卷)答案

21

[正确教育] 2024年高考预测密卷一卷语文(全国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金太阳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
    2、2024高考真题
    3、2024年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4、2024高考作文题目
    5、2024高考做2024版的题合适吗
    6、20244高考语文
    7、2024年高考是全国卷吗
    8、2024年高考语文必读书
    9、2024年高考展望
    10、全国卷语文2024
的考虑》为题,完成了德语考试的毕业论文。在论文中他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些话语也成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写给未来自己的寄语,表明了他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志向。即使后来饱尝颜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藏熬,马克思仍初心不改、失志不渝,成就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②“胸怀天下”体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天下”观念,既是一个空间意义上对全部世界、整个大地的描迷与想象,又具有政治学、伦理学意义上的价值原则,即“天下”的代表者是人民,“天下”是指包含所有人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人们刻画了最理想而常高的政治目标,描绘了最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爽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日用而不觉的经典名句。对中国人来讲,“胸怀天下”是一种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第③段表明革命事业因“得道”必将获得更多的支援和帮助,不会再有低潮B.文本一第④段画线句中的“隐患”“暗流”指的是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之下所隐藏的危机与危险。C.文本二第②段一系列名言正是仁人志士对“胸怀天下”的生动而深刻的注解。D.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围绕“胸怀天下”进行论证,主要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11.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5分)A.①213④5⑤/6B.①1②/3④⑤⑥12.文本一和文本二在论证“胸怀天下”时,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颜,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软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涧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相溪上,为之怅然。乃疏雷芜移,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禅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选自元结《右溪记》)【注释】①敏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②河:水回旋而流。③芜秽:杂草积土。④俾:使。⑤元结,河南鲁山人,遭遇坎坷。应举落第,归隐商余山,六年后再试登第。安禄山反,避难于绮玗(yú)洞,后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翔(hu)慕参谋,招集人马,抗击史思明叛军。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1)四时俱备词语推断法:万精俱寂语文试卷第5页(共6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