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同卷·2022-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乙卷 语文(一)乙

24

衡中同卷·2022-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乙卷 语文(一)乙正在持续更新,目前金太阳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答案语文
    2、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轮答案语文
    3、衡中同卷2023-2024高三语文
    4、2024衡中同卷全国三卷
    5、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全国三卷
    6、2024衡中同卷语文答案
    7、2024衡中同卷语文
    8、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调
    9、2024衡中同卷答案高考分科
    10、2024衡中同卷新高考
10.D(第一处,“燕赵拒之于前”“韩魏乘之于后”句式结构一致,在“于前”和“于后”的后面断,排除A、C项。第二处,秦国要攻打的是燕和赵两个国家,燕赵不能拆开;且“未尝有韩魏之忧”的主语为秦国,而非赵国,排除B项。)11.C(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以东,故称六国为“山东”。)12.C(前半句有误,由文章可知,秦昭襄王一开始并没有准确把握形势,而是在没有收服韩、魏的情况下就直接去攻打齐国,这也是范雎所担忧的。)13.(1)丢下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虎狼一样凶猛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落人秦国手中呢?(委:丢弃,听任,1分;区区:形容小,1分;折:折服,屈服,1分;整体句意1分)(2)韩、魏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韩、魏来作为他们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优待、亲近韩、魏来排斥秦国。(藉:凭借,依靠,1分;厚韩亲魏:优待、亲近韩、魏,此处为互文,1分;摈:排斥,弃绝,1分;整体句意1分)14.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1分)苏辙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论及韩、魏两国的重要性,1分)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六国之人考虑问题不周全,只考虑眼前利益,而不了解天下的形势。(1分)15.C(敝裘:破旧的皮衣,这里喻指功业未就。该句并非表现诗人“虚度光阴的悔恨”,而是表现其功名未遂的压抑苦闷。)16.①“飘”“挂”两字用得传神。(2分,一字1分)②“飘”字融情于景,形象地描绘了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突出表现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2分)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乡愁缀满边柳,表现出诗人沉重的思乡之情。(2分)17.(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每空1分)(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每空0.5分)(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每空1分)18.示例:①含而不露/含蓄蕴藉/蕴藉含蓄②一劳永逸/暂劳永逸/一劳久逸③同心协力/齐心协力④推陈出新(每空1分)【解析】填写成语,要充分考虑前后的语境。第一处,此处修饰中国戏剧的艺术风格,依据后文“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含蓄、不外露,所以可填“含而不露”或“含蓄蕴藉”“蕴藉含蓄”。第二处,此处说戏剧艺术的实现不可能独往独来,后面谈到两个“一方面”,都强调众多人物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后来人的不断改编”,由此可知,戏剧艺术不可能一次努力就达到目的,可填“一劳永逸”或“暂劳永逸”“一劳久逸”。第三处,此处说戏剧艺术的实现要“剧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可填“同心协力”或“齐心协力”。第四处,此处语境是说戏剧艺术需要时时改革,需要创造新的文化,可填“推陈出新”。19.示例: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和反映现实生活。(改对一处2分,两处4分)【解析】第一处:“营造”与“舞台艺术形象”搭配不当,应把“营造”改为“塑造”;第二处:“揭示”和“社会矛盾”可以搭配,但不可和“现实生活”搭配,应改为“揭示社会矛盾和反映现实生活”。20.B[文中“晚辈”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C.表示引用;D.表示反语讽刺。故选B。]21.C(A项,这副对联描绘了屋子中飘散着绿色的茶烟,下联写幽静之中,下棋已停止,但手指还觉得有凉意,体现了饮茶人悠闲高雅的生活状态。B项,这副对联写出了饮茶人的怡然自乐,上联写没有什么奇缘比得上好书和好朋友了,下联描绘一生中的清闲福气,一碗清茶就足够了。C项,这副对联的上联描述了茶的不同层次和味道,使得千万人得以品茗。下联描述茶汤的颜色和品种,各有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结合原文“中国茶已誉满全球”和“六大茶类一应俱全”可知,中国茶在国际都有声名,各种茶类都很齐全,此对联最接近这个意思。D项,这副对联描述了饮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饮茶的惬意,用江水烹煮新茶,用大自然的青山当做画屏,表明其享受饮茶之乐和自然风景,生活富有情趣。故选C。)高一语文参考答案(附中版)一2
本文标签: 衡中同卷答案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