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年9月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

13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年9月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金太阳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历史
    2、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9月
    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文综
    4、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12月
    5、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理综答案
    6、2024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
    7、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2024年1月
    8、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测试
    9、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11月历史
    10、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1月历史
习全围1®0所名接单元测试示范老教学札记8.日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以“辫子割了”这四个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变化的感受。这一“感受”说明辛亥革命A.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B.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C.推动了社会习俗变化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辫子割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现代化的尝试,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B项;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D项。答案:C9.右图所示漫画为《民国已死》。该漫画A.反映了袁世凯称帝的事实1%B.虚构了中华帝国中華角國C.说明时代潮流发生了变化D.宣扬了共和观念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中华帝国”代替“中华民国”反映的是袁世凯称帝,故A项正确,排除B项。袁世凯称帝最终失败,说明民主共和仍是时代潮流,排除C项;D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A10.孙中山指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这说明孙中山A.具有强烈的排外情绪B.不主张反对袁世凯C.极力维护民主共和制D.率先发起护国运动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并且反对任何危害民国的人,极力维护民主共和制,故C项正确,排除B项。A项所述是对“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的错误理解,排除;蔡锷、唐继尧在云南率先发起护国运动,排除D项。答案:C11.1912年至1928年,北洋车阀统治下先后出现8任元首(除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外),40余次组阁。该现象反映出A.当时政局的动荡不安B.国人参政的积极性日益高涨C.军阀缺乏统治的基础D.民主政治导致政权更迭频繁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首和内阁的频繁更迭,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时间内北洋军阀实行独裁统治,排除B、D两项;封建经济因素和封建势力的存在为军阀统治提供了基础,排除C项。答案:A12.1918~1920年,北洋政府制定了多项规则,规定把铁路运输中的客车分为三等,运价以第三等为标准,一、二、三等票价的对应比例是3:2:1,行李免费重量按客票分等有不同的规定。北洋政府的上述规定A.促使经济交流更为便利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推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D.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解析:北洋政府根据火车提供的服务的不同即成本的不同,从而确定不同的票价,这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则针对的是客运,没有体现经济交流,排除A项;火车客运与中央、地方之间的关系没有联系,排除B项;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走向萧条,排除C项。答案:D【23新教材DY·历史-R-中外历史纲要(上)-QGA】39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