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语

全国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TY)历史

英语 217

全国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TY)历史正在持续更新,目前金太阳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全国大联考历史
    2、2024全国大联考答案历史
    3、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
    4、全国大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联考
    5、2023-2024全国大联考第四次历史
    6、全国大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
    7、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试卷历史
    8、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
    9、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试卷历史
5.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为“熟拟”(即详拟定稿),中书熟拟后送呈皇帝,皇帝亲览后高二期末历史试题在纸尾批儿句(史称“印画”),由此便可降出奉行;宋代宰相为避嫌,遇政府定旨出命,先写“剖子”(即意见节要)送由皇帝“面取进止”,然后宰相再正式拟旨。这一变化表明A,君主决策权进一步加强考生注意:B.中枢决策失误逐渐减少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宰相的尊贵地位开始改变6.两宋之际,太湖周边地区有“凡橘一亩,比田一亩利数倍”之说,当地居民“多种柑橘桑麻”,第I卷(选择题共48分)“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当时的文学家叶梦得也说:“他处好事者园圃仅有之,不若洞庭(太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东南的洞庭山)人以为业也。”材料可说明两宋之际最符合题目要求的。A.江南农村土地利率的提高1.下表所示是孔子和孟子的部分言论。由此可知,两人B.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管控人物言论C.太湖平原商品农业的发展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D.经济重心南移已初步完成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7.下表所示为明朝时重要商业城市分布。据此可推知,当时A.重视道德修养B.推崇民本思想代表性城市所在区域功能定位C,主张革故鼎新D.反对兼并战争广州、漳州、泉州东南沿海外贸港口、商业都会2.秦朝县兵是由县令对有战斗能力的县住民在大范围内实行武装动员而组成的,在以县城为基武昌、汉阳、荆州长江沿岸交通要津、贸易重镇的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据此可知,当时秦朝淮安、天津大运河沿岸交通要津、贸易重镇A.尚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A,江南市镇规模较大B.经济重心继续南移B.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C.海禁政策逐渐废弛D.长途中转贸易兴盛C.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8.下面两幅图展示的是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抄本)的书影。相传,《聊斋志异》为屡试不第的D.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山东书生蒲松龄通过开茶馆搜集精怪故事,并将这些故事汇编润色而成的:康熙帝亲览书稿3.西汉初年,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东汉末年,“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后,将其定名为《聊斋志异》并题字。由此可知,这类手抄本的流传以上举措A.折射出牛耕在全国普及B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C.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兼并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导向4.西晋后期,著名隐士鲁胜注解《墨辩时说:“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事不成。’墨子著书,A.反映了清初小说的传播状况作《辩经以立名本…荀卿、庄周等皆非毁(批评)名家,而不能易(驳倒)其论也。”鲁胜的言B.可印证康熙年间的盛世局面行折射出当时C.是标榜统治者“文治”的产物A.百家争鸣局面的再现B.辞官归隐风气的兴盛D.折射出清朝“文字狱”的严苛C.主流统治思想的困境D.中外文化交流的中断【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22-06-544B·【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22-06-544B.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