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11月25日联考答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11月25日联考答案,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已经编辑汇总了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11月25日联考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42.(12分)例论题:18世纪上半期,欧洲人的中国印象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2分)论述:18世纪上半期,中国的儒学、历史、政治等在欧洲传播开来。欧洲启蒙思想家相信中国儒家思想制约着专制主义,相信中国模式对欧洲政治思想的构建有重要影响。他们与中国信念产生共鸣,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开明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与平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综上所述,启蒙运动中一些启蒙思想的灵感来自中国印象,中国印象促进了启蒙运动发展。(10分)示例二:论题: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逐步消逝。(2分)论述:18世纪末,随着启蒙运动的扩展,欧洲人深受启蒙思想的洗礼,他们倡导理性思考,反对专制制度,强调自由和平等。这一时期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洲人为拓展海外市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综上所述,18世纪末,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欧洲人逐步改变了对中国羡慕的态度。(10分)(“示例”只做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评分细则:论题2分,如果论题不严谨扣1分;论述中逻辑严密,比如论及因果关系,史实充分且史实正确给10分;如果论证史实不充分或者出现错误适当扣分。【考点】考查近代以来东西方的交流与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解析】本题属于小论文题目,先从材料中提取基本观点,然后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进行阐述。从材料可以看出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提炼的观点可以是“18世纪上丰期,欧洲人的中国印象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也可以是“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逐步消逝”,还可以写“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转变的历程”等。最后,国绕提炼的论题予以论述,注意史实准确,言之有理,符合逻辑即可
28.C材料中“新式服饰”“女学生”“电线、煤气管”等反映的是西方物质文明或者西式的社会现象,这说明社会出现新形态,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材料为清末,故A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中西合壁”,故B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奢靡”,故D错误。